丰满美女色黄网站|蜜桃影像传媒视频有哪些|男女激情网站|大象传媒app下载3.0.3黄版|97国产精品自拍不卡|乌克兰毛片|麻豆传媒陌陌小视频软件|美女不穿衣服的|91制片厂是APP还是网站|91传媒制片厂艺人杨柳,亚洲精品在线专区,国外黄色的网站,www.成人亚洲.com

侯月娟:學新聞,學什么?【點贊青春第25期】

光明新聞傳播學院 侯月娟

我的大學,在中國傳媒大學這所被稱為廣電黃埔的高校度過。今天,站在大學講臺上的我,問自己和學生,“學新聞,學什么?”,再回首大學那段忙碌而充實的日子,似乎可以更加肯定地找到答案。

一、理論研究是基礎

相信很多學新聞專業(yè)的學生當年都是懷著做一名新聞人的夢想而踏進大學校門的,我亦如此。所以,大學時,每上一門課,都揣著激動和興奮的心情,聽老師講范長江、鄒韜奮,看《望長城》、《話說長江》,傾聽丹·拉瑟和奧普拉·溫弗瑞,在攝影大師的光影世界中流連忘返。每次都認真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(yè):采訪、寫稿、編稿、寫評論……在一次次演練中,收獲著知識和快樂。

新聞有自己的規(guī)律,采訪、寫作、攝像都是一門藝術,且實踐性很強。但熟練掌握理論知識是一切的基礎。只有這樣,才能夠在新聞實踐中把握好大方向,既準確地反映事實本身,又能夠對事件的本質、規(guī)律和發(fā)展趨勢作出預測。于是,從最基本的新聞理論知識開始梳理,新聞倫理、新聞政策和法規(guī)等等,我都廣泛涉獵。慢慢地,思維方式開始發(fā)生變化:遇到一個新聞事件或者一種新聞現(xiàn)象,我可以跳出事件或現(xiàn)象本身,從國家和社會的宏觀視角來分析,用社會學、傳播學等多種學科的分析方法進行解讀。自己的思路往往有局限,于是去找老師討教。每一次交流,都是一次思維的碰撞,然后豁然開朗。

二、媒體實踐獲真知

曾經聽一位西方記者講,只有忘掉新聞學院教授塞進他們大腦里面的理論,才能找到、寫出讀者愛看的新聞。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,所謂的“忘掉”,是把在學校里所學的全部,化成一種現(xiàn)場應變的素質,而不拘泥于老師所講的條條框框。這個過程,需要在不斷的新聞實踐中完成。愛德華·莫羅在戰(zhàn)機盤旋的大廈上空作廣播現(xiàn)場直播,這是我們在新聞專業(yè)課堂上學到的。他的無畏,令人動容。“這里是倫敦”的現(xiàn)場播報方式,成為每一個有志于從事新聞業(yè)的學生的楷模。于是,我在做廣播現(xiàn)場采訪的時候,會盡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聽眾身臨其境;在寫文字稿件的時候,會盡量克服一板一眼的會議報道模式,讓讀者如聞其聲、如見其人、如聞其味。在做批評報道的時候,作為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會令我鼓起勇氣,排除阻力和威脅,把事實告訴受眾。

于我而言,不同媒體的實踐經歷,都是課堂之外的一次鍛煉。跟著人民日報的編輯值夜班,感觸最深的是黨報工作者的敬業(yè)精神。同時,一種理念也開始在頭腦中漸漸明晰起來:要關注黨政大事,新聞人就是政治人。記得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實習結束時,部門主任在給我的評語中寫道:“望進一步搭建多學科的知識架構,深入了解國情,增長閱歷見識,持之以恒……”社會閱歷和多學科的知識體系,正是我在學校的學習中欠缺的。于是,每次出去采訪之前,我都花很多的時間做案頭準備工作,比如,要做一篇關于清理政府拖欠工程款的深度報道,我提前幾天就開始收集各個方面的資料,包括政府文件、已有的報道,向老記者請教,與相關部委及時溝通等等。

難以忘記,深夜兩點,手持話筒的我在首都機場與赴印尼海嘯災區(qū)救援隊的英雄“零距離”接觸,把新聞和感動第一時間傳遞給全國聽眾;在貴州和四川的大山里,我和鄉(xiāng)村小學的大學生志愿者徹夜談心,第二天一早,再爬兩個小時的山路趕到下一個采訪點。當我見到徐本禹在鄉(xiāng)村小學辛勤工作的身影,當我握著一位在礦難中失去兒子的老父親的手的時候,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責任感。

三、處處留心皆學問

有人說過:“記者是時代的史官,是歷史的見證人。”一名合格的新聞人,要學會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和時代的最前沿,以廣闊的視野、敏銳的洞察力,準確地報道反映時代特征的新聞。一般來說,突變型、速變型的事物,因其變化幅度大,比較容易被發(fā)現(xiàn),但對于漸變型的事物的新聞價值的發(fā)現(xiàn),卻不是那么容易做到。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說,“新東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出現(xiàn)的。它好比春風吹過田野時,這里那里悄悄拱出的幾點草芽……假如朋友們在早春的黃土地上散步,誰要先發(fā)現(xiàn)一棵破土的草芽,那必定能給大家?guī)硪魂囉芍缘南矏偂!庇纱丝梢姡侣劦陌l(fā)現(xiàn)力,更多地表現(xiàn)在對那些“悄悄拱出的幾點草芽”的發(fā)現(xiàn)上。

在實踐中,我慢慢地體會到,要做生活的有心人,從社會這本大書中汲取最豐富的知識。每一個新聞事件,不論大小,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,都牽涉著方方面面。比如街道上路遇兩名駕車人爭吵,我也會駐足,不是抱著好事者圍觀的心態(tài),而是留意其發(fā)生爭端的原因。一次小小的交通糾紛,往往折射出很多問題:是否遵守交規(guī)、交通擁堵問題、道路規(guī)劃問題、行車道德問題,等等。我曾經做過一期節(jié)目,里面有當事人很激動的現(xiàn)場聲、圍觀者的評論、交通管理人員的聲音以及城市規(guī)劃專家的說法,音響很豐富,節(jié)目內容從具體的新聞事件切入,從現(xiàn)象到引發(fā)的思考,層層深入、說理透徹。節(jié)目播出后,聽眾反響很好。

2002年夏天在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采訪部實習時的一次經歷,至今記憶猶新。一天中午,我在北京西三環(huán)的一家小店吃飯,見一個大約十三四歲的小男孩急匆匆地進來,要了一大碗拉面,狼吞虎咽吃完就跑出去了。受好奇心驅使,我跟了出去,見小男孩跑進了附近一家很隱蔽的網吧。進去一看,在一間沒有任何通風設施的地下室里,擺著三十幾臺電腦,上網的人中不乏未成年人。想到前不久國家出臺的限制未成年人在網吧上網的規(guī)定,我意識到這是一條生動的新聞素材,于是飛奔回臺里取機器,在同事的“掩護”下成功地完成了這次采訪。這條名為《沉溺黑網吧的少年》的專題新聞播出后,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,也受到了部門領導的表揚。

不知不覺中,細致地觀察生活已經成為一種習慣:和朋友駕車出游,談到不斷上漲的油價,我會留意有車一族對油價攀升的看法,回來注意收集國家對調節(jié)油價出臺的相關政策、媒體已有的報道等等。入冬了,和學校附近小區(qū)的阿姨聊天,談到小區(qū)供暖問題,自然而然地想到每年一到冬天往往出現(xiàn)煤炭電力供應緊張的狀況,我會思考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,收集相關資料,并向采訪中認識的一些經濟學專家學者請教,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評價。因此,當接到對國家發(fā)改委相關負責人的采訪任務時,我提問題就有的放矢,不會像門外漢了。

十幾年過去了,變的是我們所處的傳媒環(huán)境,新媒體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形態(tài)。不變的是,對于大學的記憶和對于新聞理想的堅守。至今,大學的點點滴滴仍清晰地印在腦海里,深刻地影響著我的職業(yè)選擇和人生發(fā)展,讓我堅信,大學所學習和積累的,真的是一筆沉甸甸的財富。學新聞,更是不變和無悔的選擇。